耶穌苦難的禮儀經驗

陸達誠神父 

耶穌苦難的切身感,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逐漸減弱。不僅因為社會飛速變遷,經濟及媒體的強勢,或教會內強調復活喜訊的核心地位,把耶穌一生及世界整體用三稜鏡來透視,苦難的悲劇變成過程中的一環,一切指向終極的凱旋。這些都不壞,也是信仰的要素。但是缺乏對耶穌苦難的深度體驗,復活的喜樂可能非常膚淺。信仰沒有紮根,不要說大風大浪,碰到小小挫折,也會崩潰。

耶穌苦難實是基督信仰的大寶藏,內涵無限豐富,因為耶穌在受苦受難中表達了天主的大愛,是這份愛深深感動了求聖求真的心靈,而有幸深入瞻想過耶穌苦難的教友,他們的信仰猶如磐石般堅固,屹立不搖地挺立在狂風暴雨中。在耶穌苦難中他們吸飽了天主恩寵,可以做永不動搖的承諾。

在我的信仰生活中,影響最深刻的耶穌苦難經驗是在上海,五十年代的教會是絕對弱勢的團體,不是遞解出境,就是鋃鐺入獄,朝不保夕的茍活。可是內心之勢力恰恰相反,是絕對的優勢者。不單迫害者害怕,連魔鬼都退避三舍。因為,那個時代和那些教友是與被宰的羔羊聯合在一起,向無神論宣戰。創造及管理天地的主怎會打輸呢?教友因為首當其衝故直接體會基督的苦難經驗。與基督一起背十字架走上山嶺。這種團體受難的經驗在自由世界是很難遇到的,我們不愁吃穿,也無戰爭威脅,難怪只有復活可以吸引我們了。

禮儀中體會耶穌的苦難和個人讀聖經默想,甚至做避靜還有不同。如果一個團體不是依樣畫葫蘆,而能虔誠全心地敬禮崇拜,其感人之深實可以「驚天地泣鬼神」來形容。筆者於1954年在上海徐家匯總修院的聖週禮儀中,體會過恍如隔世的經驗。三天中大靜默之外,二百多位修士放下課業全心投入哀慟的氣氛中,不論唱日課、拜苦路、感恩祭,都是行之有物,尤其那些哀切動人的額我略聖曲,把幾千年的信仰情緒包容無遺,在詠唱時,它們的內涵逐漸釋放出來,感應到每一個參與者身上。由於在被迫害的經驗中,故特別感受耶穌的苦難的深度,祂的依賴和仰望的強度,祂的勇敢和鎮定。這些體驗可以把靈魂徹底翻新,重新改造。

在受難日下午三時拍桌致哀中,體會天地變色神人同悲的經驗,也承接上天父聖心被撕裂般的痛苦經驗。天父聽到聖子垂死的掙扎:「父啊!父啊!你為什麼捨棄我?」祂靜默不答,但山崩地裂,日月失光,聖殿帳幔都分開,還有哪種悲傷有超過這種程度的?在此關鍵時刻,天父怎能捨棄聖子?天父用宇宙之遽變來顯祂內心的悲痛。只是為了愛,為了使人再生,這個代價不能不付。

三天禮儀到復活時達到高峰。只有體會過悲劇的才知何為喜樂,沒有苦難經驗如何懂得信仰帶來之超級希望?但願我們在無大災難的自由世界中也有體驗耶穌苦難真諦的福份。

 

<回總年份目錄 Year Menu>
<回2006年月份目錄 Month Menu>
<回四月內容目錄 April Menu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