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         玉梅

 

十六世紀羅馬教會正從事內在的革新運動 。這時馬丁路德在德國改教,加爾文在瑞士、法國改教,以及英國的改教運動,使教會分裂了〈歐洲大致分為南北兩個區域〉。因此教會在特利騰大公會議後,開始積極地進行神職界的重整與外在的都市建設。由於天文、地理上的大發現,人類的宇宙觀有了轉變。舊修會的復興、新修會的創立,使向外方傳福音的行動,如陽光輻射般的蓬勃發展起來。羅馬城以聖母大殿為中心,修築了五條大道,教堂亦極盡藝術之能事,不僅供著聖人雕像,還以美倫美奐的畫作裝飾牆壁與天棚,使聖城有如光輝燦爛的五角海星。

 

公元四世紀時,君士坦丁大帝承認了基督宗教,使教會成為羅馬帝國的大公教會。中世紀時,為紀念聖伯多祿的殉道,特在他的墓上建立大殿。十六世紀初,開始重建聖伯多祿大殿,繁瑣浩大的工程由多位建築藝術家合作接力完成,歷時一個多世紀之久〈文藝復興時期的布拉曼特設計大殿、米開朗基羅設計巨大的穹頂、巴洛克時期的貝尼尼裝飾內部與廣場〉。因此聖伯多祿大教堂,雖具文藝復興古典均衡的規模,然其展現的風貌卻十分巴洛克。貝尼尼以多元動感來表達虔誠的宗教情操,例如祭台華蓋的四根螺旋銅柱,及殿前連接街道社區的兩列弧形廊柱。旋轉向上的銅柱如同我們忠誠仰望上主,不斷努力盤旋超越的心路歷程,迴廊列柱如同教會慈愛環抱群眾的雙臂,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天主的大愛與同歸一棧的召喚。

 

「巴洛克」Baroque

 

是西班牙語,意指海裡的一種變形珍珠。義大利的巴洛克,是繁複堆疊、凹凸有緻,是精雕細琢、金碧輝煌的。扭曲的線條、強烈的韻律感,令人眼花撩亂,目不暇給,是一種追求世俗感官喜悅的藝術風格。不論音樂、繪畫、雕刻、建築、廣場,都使觀賞者的心情與之交融,感覺幸福又美好。貝尼尼受教皇烏爾般八世的委託,重整羅馬市容。因此「噴泉之都」處處都有他的手跡。引山泉入城的出水口,原是羅馬人的取水處,經貝尼尼巧思改造,目前成為遊客觀光的重要景點。「四河噴泉」是以身材魁武的男子雕像來代表亞洲的恆河、南美的亞馬遜河、非洲的尼羅河、歐洲的多瑙河等大河文明,加上埃及的方尖碑及具地域風情的動植物等,在廣場建築、流水與光的照耀下,氣勢頗為壯觀。每次我都會背對著水池投幣祈願,希望再一次的造訪。貝尼尼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,非常重視靈修生活,對人性有極敏銳的洞察力。維多利亞聖母堂,有一件白色大理石的雕像「聖泰瑞莎的狂喜」,是貝尼尼重要作品之一。他以十分巴洛克的藝術形式來表現,聖女大德蘭在祈禱中,自然流露神魂超拔、與主合一,神聖的心靈狀態。

 

崇尚自然樸實、不為世俗標準束縛的畫家卡拉瓦喬,在羅馬的法國教堂內有一件作品「聖瑪竇的召喚」。他以暗色打底,處理光的技法,甚為精湛。「光」象徵希望,是畫面的焦點,是天主對瑪竇慈愛的召喚吧!於是稅吏瑪竇放下數錢的工作,選擇跟隨耶穌。卡拉瓦喬曾經貧窮,所以知道生活的艱難、了解人性的卑微。他以為,聖人也有慾望、痛苦,也會恐懼、貪婪、自私、多疑。因此他單純寫實的作風,使圗中人物的表情自然真實,聖人猶如街邊的市井小民,聖母與鄰家婦女無異。羅馬近郊的波蓋茲美術館內,有一幅卡拉瓦喬生前最後的畫作,「手提哥肋亞人頭的達味」〈聖經中記載:年輕的達味以投石器擊斃巨人哥肋亞,並以哥肋亞身上的配劍砍下他的頭顱〉。畫中,年輕的達味看著手中的哥肋亞,眼中充滿了悲憫,右手握著的劍上寫著「謙德擊潰驕傲」 。

 

哥肋亞似乎死的頗不甘心,猙獰的面目,竟然是畫家自己的面容。顛覆傳統的卡拉瓦喬,正視自己的軟弱,毫不留情地藉畫批判了自己。與前輩藝術家截然不同詮釋聖經故事的方式,令人動容。他才華洋溢,雖受到教會的禮遇,然其革命性的作為與傲慢的態度、火爆的脾氣,使他終究無法超越性格的限度。雖經多次悔改,最後仍衝動地殺人,入獄、逃亡,淪入悲劇的命運。三十九歲時,因病死於教會醫院,臨終前受到很好的照顧。他波折多難、毀譽參半的一生,相較於一帆風順、功成名就的貝尼尼,似乎是失敗的。然藝術史上他是繼米開朗基羅之後最重要的畫家之一,他出類拔萃的創作,真切地呈現出,人性的多面與複雜,至今仍深深地啟發著我們。

 

同一時代的伽利略以望遠鏡觀察天象,發現天象的奇蹟。他贊同哥白尼的「天體運行論」。「地球繞著太陽運行」、「地球會自轉」,推翻了長久以來「地球是世界的中心」「地球是靜止不動」的思想。新航道與處女地的發現,加速了海運貿易的發展,滿懷福傳熱情的傳教士,也跟隨船隊遠走他鄉。利瑪竇等耶穌會士,帶著聖經與西方科學,進入中國。他們有關中國古文明的研究與著作,對西方社會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義大利籍的郎世寧修士,以西方的透視、明暗對比法為皇帝、后妃及動物、花鳥,繪製色彩豔麗的圖卷於是巴洛克藝術來到東方,開創了中國繪畫史的新局面。傳教士如橋樑般,不但使我們感受到天主的慈愛觀照,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文化、科學的交流與傳播。

 

正如教宗們所期望的,「反宗教改革運動」後,羅馬煥然一新,猶如一個新的耶路撒冷,成為基督徒敬禮與朝聖的中心。豐富華美的教堂建築與悠揚的聖樂,使信友感覺上教堂參與彌撒祭典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。歐洲其他地區的藝術家紛紛走至羅馬觀摩學習,巴洛克運動於焉興起。他們以富麗堂皇、精緻華美的畫作、雕塑、建築來進行對「君權神授」的歌頌。在位者亦藉著英姿雄偉的畫作等來鞏固自己的王權。法國「太陽王」路易十四,修築的凡爾賽宮,實乃巴洛克藝術的極致。因卡拉瓦喬的影響,歐洲北方的畫家逐漸開始以寫實的手法,繪出宮廷之外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、繪出物品的質感、歲月的痕跡、以及優美寧靜的大地風光。由於環境與文化背景的差異,巴洛克藝術,以不同的美學風格在各地發展開來。最具影響力的荷蘭畫家林布蘭,不但將卡拉瓦喬的明暗對比法發揚光大,更創作了近百張的自畫像,理性地紀錄自己生命大起大落的歷程,與內心深沉的自我反省。

 

時代的潮流,影響藝術風格的發展。藝術形式的表現,確實也反映了當代的思潮與活動。寫到這裡,使我禁不住的想,在這多元文化交流整合的二十一世紀,如果我們以欣賞「巴洛克藝術」的角度〈包容的心與多元價值觀〉來面對社會的多樣與多變;如果我們透過自己的信仰來了解其他宗教的優點;如果我們懷著感恩的心,以尊重取代批評、以合作取代分裂,世界大同的美夢必將早日實現。

 

「超越宗教的籓籬」、「活出基督博愛的精神」,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已為我們作了最佳典範。

< 回總年份目錄 Year Menu>
<回2004年月份目錄 Month Menu>
<回七月內容目錄 July Menu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