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神父病中第十四封信

朱蒙泉神父

主內的朋友:

首先要感謝您們為我八秩慶生費心勞力,參加的朋友們都感到非常溫馨和感人,實在歸功於MECSC成員們悉心計劃和密切合作;又在這機會上為清寒修士、修女和教友的培育捐募到新台幣32萬餘,我會為教會振興加以善用。願上主福佑各位家庭、事業和信仰生活,日臻於圓滿。

有一個相當嚴肅有關文化的問題在我腦中旋轉了一年,那就是「現代化和後現代化與信仰」的問題。教宗保祿六世在「傳揚福音」通諭中說︰「毫無疑問,福音與文化之間的隔閡,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」。這是幾百年來傳教士們入境問俗和中華信徒「基督信仰中華化,中華文化基督化」的大問題。耶穌會第三十四屆大會(1995)曾認真地作過”我們的使命與文化”反省與討論。

和這本土化發展的同時,十八和十九世紀因蒸汽機的出現,以及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內燃機的發明,加上兩次世界大戰加速了普世性的「現代化」。繼而跨國的消費資本主義,尤其歐美國家,因原子能與電子科技的發展,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,經過六十年代,進入八十年代,「後現代化」成為學者們不能不討論或多論的議題。

今試看向幾個簡單問題,希望有助於深入瞭解。()文化是什麼?()「現代化」是什麼?怎樣形成?()「後現代化」是什麼?怎樣形成?()從信仰角度去看,我們當採取什麼態度?

(一) 文化是什麼?

文化意指一群人生活、思想、感覺、組織、慶祝和分享生命的方式。每一個文化內含著一個價值、意義、世界觀的體系,藉著語言、行動、象徵、禮俗和生活型態表現於外。換言之,文化是人類在答覆和克服自然界而遇到阻礙時所產生的創作。文化是一種過程,所以可以也邀請參與;文化是一種結果,所以可以善用和改良。信仰與文化的關係也由此明朗化了。

(二) 「現代化」是什麼?怎樣形成?

首先瞭解一下「現代主義」(Modernism)和「現代化」(Modernity)的區別:「現代主義」一詞來自美學運動,尤其在視聽藝術、音樂、文化、戲劇方面與前一時代(在歐洲是維多利亞時代)所立的標準相對立。「現代化」這名詞所指的比較廣泛,往往是指這美學運動背後有關哲學、政治、倫理的思潮。

現代主義和現代化的出現和現代的人本主義(Humanism)息息相關。兩者都主張:意識、理性、科學的重要,真理是永恆的,可以引導人類無限制地進步,並達到完美。理性是真善美的裁判,科學是客觀的和中性的,為表達知識的言語也該是理性、客觀和透明的。「現代化」基本上是要求秩序,因為理性和推理就是為把人類和世界從渾沌局面引入完整、穩定和次序內。

信心滿滿的現代化者經過兩次大戰痛苦的教訓,目睹集中營以及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的悲劇,對理性至上和科學萬能的信心開始搖動,「後現代化」也應運產生。

(三) 「後現代化」是什麼?如何產生?

「後現代化」進入二十世紀80年代成為學術界的論題,這學術名稱的內涵相當複雜,包括藝術、建築、音樂、電影、文學、社會學、心理學、傳播學、時裝和科技方面的思潮。若用最簡單的話語來表達,可用徹底批判性的一個「反」字;反元話語、反中心論、反二元論、反體系性、…反現代化!

荷蘭學者漢斯.伯頓斯(Hans Bertens)認為後現代主義的概念經歷四個階段︰

(1) 1934~1964開始用「後現代主義」這術語,意義相當分歧。

(2)60年代中後期:”後現代”和”現代”作家的意識徹底決裂,而”後現代主義”稟有一種反文化和反智性的氣質。

(3)1972~1976出現存在主義的”後現代主義思潮”。

(4)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:後現代主義概念日趨綜合和更有包容性。這一發展軌跡顯示出一種內在邏輯:”後現代主義並非一種特定的風格,而是旨在超越現代主義所進行的一系列嘗試︰一面想復活那被現代主義所摒棄的藝術風格,另一面又想反客體藝術”。

總之,「現代主義」主張統一、整合、一致和意義,因破裂而悲悼。「後現代主義」恰巧相反,因破裂而喜慶,與無意義玩耍。凡是暫時的,不一致的,非人性的都可以接受,推翻整體、穩定和秩序;不崇揚普世性、理性、真理和穩定性。知識以實用為主,只接受電腦所認可與儲藏的東西,其他都是”雜音”。結果懷疑真理、權威、領導、信仰團體共融的價值,引入虛無和毀滅之道。「後現代化」一反「現代化」積極和樂觀的態度,這現象以不同程度在各地出現。

(四) 信仰面對「後現代化」

也許先當說的是「後現代化」對信仰的態度是怎樣呢?

耶穌會第34屆大會在”我們的使命與文化”法令中有以下一段的描寫:”當代俗世文化某些部份的發展是與教會對立的,因而在其所接受的價值中,往往排除宗教信仰。……福音價值僅有其邊緣性的存在而已。宗教信仰往往被視為社會分裂不和的爭執來源,而受到摒棄排除;…現在很多人心目中,教會對人類事務所作的評價或指示,不值得重視與信任。”(480.5.1)

“某些文化裡的男女人士,我們不容易與他們進行交談,因為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已超越了基督信仰或任何宗教認同的需求,…有些現代文化傾向於將宗教信仰局限於私下個人的領域中,甚至視之為奇異怪癖,…許多現代人士認為,甚或判定,無論是基督信仰或任何宗教信仰,都為人類沒有好處。”(410319)

“有一些不完整的天主信仰存在於後現代文化中,人性靈修不再使用明確的宗教表達方式。民眾的靈性生活並沒有死去,只是在教會之外進行而已。” (410521)

面對「後現代化」潮流,有信仰的人可以採取以下的態度和行動:

(1)生命經驗分享:彼此尊重、溝通與聆聽反叛的心態,為共同目標而努力,不斷合作、奉獻、共融和關懷。(生命交談)

(2)建立真正的信仰團體:以團體方式為愛作見證,進入文化之中,由內部轉化價值,使之福音化。(團體見證)

(3)參與巴斯卦奧蹟:給痛苦與死亡帶來意義和希望;不斷更新,實踐為窮人服務的使命,轉化社會不美的制度。(先知行動)

(4)重視基督信仰的神秘傳承,與後現代人交換無言無相的天主經驗,在寂靜默想黑夜經驗中共融。為達成這神秘交流的目的,培育真正靈修大師是非常重要的。(神秘默觀)

若我們放眼世界看到「新世紀」、「新宗教」不斷出現,這表示後現代人內心的渴望,希望能找到填滿內心空虛的”實物”。再者,各地基要派的盛行,在國際舞台上演得”有聲有色”,我們不能輕易肯定︰後現代人對信仰或宗教漠不關心;其焦點在於如何瞭解後現代人的心態和所持的價值觀,繼續不斷地抱著開放的心態與之溝通、合作,共同為世界的和平與福利努力,從聖依納爵直覺來觀看︰天主怎樣在一切受造物中(一切文化中)為我們操勞工作,我們只是復活基督在世界中使命的僕人,接受「後現代化」對信仰的挑戰。

與大家分享到此為止,祝 巴斯卦奧蹟的喜樂!

朱蒙泉

  2004/05/05

< 回總年份目錄 Year Menu>
<回2004年月份目錄 Month Menu>
<回六月內容目錄 June Menu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