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上的超越和提昇      朱蒙泉神父

 一。引言:瑪斯洛的「自我完成」與 「自我超越」

「自我完成」(Self ActuaIization)這名詞,首先由心理學家瑪斯洛(Abrahan H. Maslow)在六0年代推出,極為風行一時。當時有不少的心理研究中心,均採用這張招牌來確定他們的宗旨和工作方針。繼佛洛伊德與行為心理學之後,瑪斯洛遂在心理學界,造成所謂第三勢力,他吸收了佛j&4P德與其弟子的精粹與在行為心理學的研究心得,並以超越前二者的姿態,更上一層樓,欲窮千里目。隨後,瑪斯洛不僅脫胎換骨地超越他的前輩,且又超越了他自己。在去世前(一九七0年六月),他已不在以自我完成為主要主張,取而代之的是他進一步提倡「自我超越」(Self Transcendence)或 「超越人格」(Transpersonal),以為其第三勢力lU理學所有的特殊取向。本文將試圖探討此「自我超越」與JU理及神修的關係。

自瑪斯洛之後,現代心理學已逐漸步上綜合完整的方向,我們看瑪斯洛之所以能走出心理學的界限,實因他不僅是一位道地心理學家,他同時也是科學家、哲學家;他更是一位樂觀的學者與智者,不但能言之有物,更能言之有據,不但見人之未見,更敢道人之未道。他一方面消除了心理學家們的門戶之限,另一方面放棄了科學家們的先入之見,直搗事物的真相,鑽進人類最深的意識層,探究要達到「完整的人性 (人格)(Total Person)應有之理想社會環境和條件。他認為要徹底瞭解 「完整的人性」,科學上實驗的方法絕不可與哲學上審美的追求分家獨立。他說:「經驗 (實驗)只是知識的開端,雖是必需的,但非充分的。」

瑪斯洛的兩本名著:《走向存在的心理學》(Towards A Psychology of being)和 《人性邊極》(The Farther Reach of Human Nature)都是在答覆他心心念念要追求的問題:何為完整的人性?換句話說,即:如何以心理學來探討人的素質?

二 .「自我完成」學說的瑕疵

瑪斯洛在主張「自我完成」為人類重要的基本心理動機之後,自己就開始感到不滿意,因為這種說法過於自我化,甚至給人一種自我中心、自私自利的印象。這樣的自我,不免有幼稚和不成熟的弊病,一切不以事物的客觀價值為取捨標準,而以自己的充實和滿足為尺度。尤其當他研究許多聖賢完人的人格之後,他發現他們雖然出類拔萃,卻沒有那種幼稚不成熟的情形,他們堅強而自由,超群卻不怪僻,他們不只安於適應,還能力求創新。因此瑪斯洛認為,一個人若只求行動上的改變(Becoming)是不夠的,還應適當追求生命素質的改進,以及存在上的肯定(Being),此瑪斯洛於其生命末期所強調之「自我超越」,他認為這才是人類ju理和生命的最高動機。

三 .超人格心理學的發展

瑪斯洛去世後不久,他的弟子在美國成立了「加州吋超人格心理學研習所」(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hychology)。該研習所著重的是歷程,而非成就,重視個性的發展,而不是強調知識的累積。他們按照瑪斯洛的信念,逐漸研究發展成所謂「超人格心理學」,他們主張:「忽視超越者的存在和人格內超越的幅度,我們或則患病,或則漠然無望地度生;我們實在需要那 『大於我們的東西』,使我們起敬又起畏,使我們有奮勇投身的機會。」這樣的話,若出於普通人之口,似乎有說教之嫌,但是出於鼎鼎大名的心理學家之口,我們則不能不認真虔誠地信服,因為這不是憑空之言。這「大於我們的東西」實在就是有位格的天主啊!

「超人格心理研習所」不遺餘力地研究人格之軀體、心智和精神三個不同的幅度,努力將此三幅度整合為一,這些jU理學家們相信,一個人不論如何面對其人格上發生的任何問題,都是因為他在尋求其人格之完整與平衡之故。

四.超越與提昇

「超越」與「提昇」此二名詞內容相似,而觀點相異。不論是後推或前拉,是自力或他力,二者均為動態的,且是具有方向性的動力,是由低層向高層邁進,向著高層捨離低層的動向。但是我們也要注意,高層縱然在素質方面更上一層樓,但仍必須要以低層為基礎,否則根本不會發展到高一層,因此一個人即使臻至較高一層,仍不可輕視或疏乎其低層,正如若無地基就不會有高廈一般。同時,地基的寬闊與深度,決定了將來大廈的高度,故兩者之間有著本末的關係。

但是,在另一方面,「超越」和 「提昇」卻有相異之觀點及出發點,「超越」是針對起點而言,而「提昇」則針對終點;「超越」以現況和事實為始,「提昇」則由希望和理想出發;現況和事實有橋樑和跳板的作用,希望和理想有照明和吸引的作用。

因此若要進步,必須先要肯定和接受現況與事實,若要提昇則必須先要具有希望和理想。不肯定和不接受現況與事實的人或團體,有如遺失了藍圖的建築師,不僅最後一層不能蓋好,就是第一塊基石都不能安放。同樣的,沒有希望和理想的人或團體,則如車迷路不知何處可去,不但浪費時間與資源,而且有闖禍之危險。「超越」和「提昇」提醒我們要注意起點和終點、事實和理想,不然想要個人和團體順利成長發展,則無異緣木求魚了。

五.超越與提昇的舉例

(1) 超越無意識至有意識,再超越有意識至無意識境界。年幼無知孩童,言語行動都不思不想,青少年人則開始能反省自覺,所謂三思而後行。不過到了壯年,經驗充足,功夫深刻,又漸進入無意識之境界,此則為爐火純青的階段,與幼年時的無意識自然大相迥異。在這二度「無意識,境界的人,可以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,為自己的理想完全「著了迷」,為自己所愛的對象而完全渾然忘我,他已經提昇至另一個境界,超越了狹隘的自我。

 

(2)超越疼痛、疾病、軟弱、罪惡與死亡。不但能面對和接受一切逆境,不怨天不尤人,不憤恨反抗,不懊惱洩氣,還能將自己痛苦的經驗客觀化,好像並不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一般。這樣的人已被提昇至「無動於衷又與萬物同理」的地步。

(3)超越兩分的看法。例如中國人如何,外國人如何;男人如此。女人如彼;將 「我們」和「他們」對立起來。能夠超越兩分看法的人。對事、物、人常能抱著一種整體和綜合的看法,由微觀提昇至宏觀。

(4)超越自己、自我、自私、自利、自我中1心的觀點,而臻至無我的地步。對世界常能抱著被動、開放、配合與協調的態度,甚至有與世界熔成一體的神秘經驗。

(5)超越眾人的意見、偏見與成見。這樣或許因此不受人歡迎,因為他拒絕做人希望他做的事、拒絕扮演既定的角色。他可以享受內JU真正的自由,而不受社會宣傳的壓力,不為多數人的意見而左右;他能積極地「我行我素」,不會因五斗米折腰,不為拉票競選而說些動聽的話,這樣的人已被提昇至真理正義的層次。

(6)超越軀體進入精神,超越時間進入永恆,超越有限進入無限。例如家庭背景、血統和種族,固然有其可貴與自豪之處,不過仍受限於其某一特殊的歷史與地域,若能為高超的理想、永恆的價值而放棄自己的家庭和種族的限度,進入另一歷史與環境之中豈不更為可貴?這樣的超越時空,可使人擴大lU胸,開展視野,而被提昇至精神、永恆與無限的層次。

(7)超越自身的文化。「真人」是超越自身文化而屬於普世的人物。他雖然植根於某特殊的文化之中,卻能浮出自身的文化,而躍進其他文化之中。正因為能夠如此,他反而更對自己的文化有所欣賞與理解,恰似一棵生氣勃勃的樹木,由於深植的根鬚而枝葉繁茂。「真人」雖然對自身的文化有所偏愛並感到安適,卻同時能保持一種客觀與酒脫的態度。他可以同時是參與者又是欣賞者,而成為參與的欣賞者與欣賞的參與者,同時是作者又是評論家,能一方面投入自己的經驗之中,又能跳出自己的經驗以外,因此他不僅經驗自己的經驗,又能改變自己的經驗,他參與自己的文化,又能批評和改變自己的文化,正因為他在認同之中,故他又能超越,在超越之中,又能認同,故「真人」是能超越自己文化的自由人。

(8)超越自我的理想、信仰和價值觀。雖然他對這一切拳拳服膺,抱著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,但他不會因此而將這一切絕對化,甚或輕視凡與他有不同理想、信仰和價值觀的人,他已被提昇至更高的理想、信仰與價值的境界。

六.實際的我與理想的我

一九八五年五月廿七日《新聞週刊》的封面登載著凱萊鮑加小姐的兩張照片,左角的小張是她過去醜小鴨的原貌,而封面大幅刊載著是可以參加選美的整型後玉照,該期週刊花費了整整八頁篇幅來介紹這整型美容的新行業。根據調查,這種醫學外科特殊的服務,最初始於德國,漸漸在美國普遍化起來,目前在美國從事此項專職的外科醫生達二千七百位,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四年之間,此類手術增加了六十一,一次手術費三百至八千美元不等。一九八四年全美曾做過四十四萬七千次整型手術,其中包括校正歪曲的肢體、美化醜陋的面容、消除噁心的瘡疤、減輕額外的油脂或增進身材的曲線,真是不一而足,據說整型美容不僅為滿足男女兩性的虛榮,還能增多求職的機會以及工作和生活上的自信!

 

可是根據一位名叫李斯多醫生(DrBRistow)認為:"最成功的外科手術不一定能保證求診者得到幸福。"因為醫生能使一位醜女子美麗,卻無法使一位男士愛這位美麗的小姐,更不能保證這位整容後的小姐,一定能接受美男子的獻愛。須知不論男人或女人,都必須面對一個更重要和更深刻的問題,即自我意識(self consciousness)與自我形象(self-image)。因為真正應當改變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態度和他的人生希望與信念,這就是說重要的是要改變我對真實的我所擁有的態度,以及我對理想的我所擁有的態度。試看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「應該」快樂卻不快樂,許多人 「應該」成功卻不成功,許多人「應該」努力卻不努力,許多人 「應該」自由卻不自由,許多人 「應該」能愛卻不能愛,許多人 「應該」徹底投身卻不投身…,這是人間多大的悲劇!若能對真實的自我積極地肯定與接納,而在追求理想時尋得其可能性與可7于,性,則許多「應該」快樂的人,也能真的快樂…,「應該」投身的人,也能真的投身。

 

基本上,人生是一個超越和提昇的歷程,是以自力與他力,人與萬美的天主之間的合作與交融的經歷。現代的心理學和神修學正殊途同歸地往同一方向走去。

<回總年份目錄 Year Menu>
<回1999年月份目錄 Month Menu>
<回十二月內容目錄 December Menu>